《大米》(GB/T1354-2018)國家標準(以下簡稱“新國標”)將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。與“舊國標”相比,“新國標”主要對以下方面進行了修訂:
調減“四級”大米:
“新國標”將大米產品等級調整為大米及優質大米兩大類產品,每個產品各設置三個等級,取消了“四級”大米。主要原因是,在“舊國標”中,大米產品需求量最大的是一二級大米,合計占比超過90%;四級大米產品的占比近年來一直低于1%。
調整定等標準:
一是調整加工精度指標。 本次修訂的“新國標”,大米加工精度的術語名稱參考了國際標準,并將“舊國標”中“一級”“二級”加工精度改為“精碾”,“舊國標”中“三級”加工精度改為“適碾”。同時,對“加工精度”指標制定了新標準:精碾———背溝基本無皮或有皮不成線,米胚和粒面皮層去凈的占80%~90%或留皮度在2.0%以下。適碾———背溝有皮,粒面皮層殘留不超過l/5的占75%~85%,其中粳米、優質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%以下或留皮度為2.0%~7.0%。
二是調整碎米含量指標。調整后,秈米碎米總量:一級大米≤20.0%,二級大米≤25.0%,三級大米≤30.0%,碎米率均較“舊國標”同類指標放寬了5個百分點;粳米碎米總量:一級≤12.5%,二級≤15.0%,三級≤20.0%,分別較“舊國標”同類指標放寬了5、5和7.5個百分點。優質秈米碎米總量:一級≤10.0%,二級≤12.5%,三級≤15.0%,分別較“舊國標”放寬了5、2.5和0個百分點;優質粳米碎米總量:一級≤5.0%,二級≤7.5%,三級≤10.0%,均較“舊國標”放寬了2.5個百分點。
三是使用堊白度指標。由于“堊白度”能夠綜合地反映堊白粒的數量、堊白的面積大小以及堊白的面積大小占米粒表面比例等因素,比“堊白粒率”更加準確。因此,“新國標”中,用“堊白度”替代“舊國標”中的“堊白粒率”。
四是建議標注最佳食用期。大米“新國標”仍將“品嘗評分值”作為衡量優質大米的蒸煮食用品質的定等指標,對“直鏈淀粉含量”指標進行了微調。優質秈米直鏈淀粉含量13.0%~22.0%,優質粳米直鏈淀粉含量13.0%~20.0%。同時,“新國標”調整了大米標簽要求,標簽方面增加“優質大米建議標注最佳食用期(品嘗評分值為產品最佳食用期內數值)”的規定,以規范優質大米的生產、流通和消費,方便消費者選擇。
五是調整雜質等其他指標。大米“新國標”對雜質指標定義、雜質限量指標要求、黃粒米指標要求和不完善粒指標要求進行了修訂。
調整判定規則:
為規范和引導適度加工,“新國標”調整了判定規則,增加了“加工精度不符合本標準要求的,判為非等級產品”。
|